公益

消逝的面庞项目组:在游戏中助力星星儿童破局“情绪盲区”重拾温馨笑脸

2025/06/09 10:2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万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据统计,我国孤独症患儿数量已超1300万,然而,传统干预手段面临着资源短缺、费用高昂、手段局限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干预方式的创新与发展。青岛滨海学院的“消逝的面庞”项目组应运而生,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为孤独症儿童干预赋能。

团队成员合影

该项目组针对孤独症患儿在社交与情绪识别方面的障碍,研发出一套基于面部情绪识别的系统。此系统依托先进的YOLOv8算法,通过摄像头敏锐捕捉患儿面部锚点的动态变化,能够实时精准地分析高兴、悲伤、愤怒等7种基础情绪。其核心特色在于采用“游戏化交互+AI数据分析”模式,精心设计了递进式关卡。训练初期,借助卡通图像帮助患儿进行情绪辨识,随着能力提升,逐步过渡到写实场景的高阶应用,让患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提升情绪感知能力。同时,系统后台综合面部表情、触压、语音等多模态数据,生成详尽的个性化报告,为后续干预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项目组还实现了“线上订阅+线下实操”的融合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缩短了干预周期,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力推动了孤独症关爱服务向数字化、普惠化迈进。

消逝的面庞系统画面

与传统干预训练相比,“消逝的面庞”项目组研发的系统优势显著。运用MAE-DFER模型,结合实时面部锚点动态捕捉技术,情绪识别更加精准高效,较人工评估效率提升了40%。“居家+机构”的双场景支持模式,让偏远地区的患儿也能受益。家庭版与机构版的订阅模式有效降低了经济成本,核心训练时长缩短了35%。量化报告由后台自动生成,数据显示,在青岛试点中,患儿经过720小时训练后,情绪识别准确率提升了28%,注意力集中度改善了20%,为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成果汇报

展望未来,“消逝的面庞”项目组有着清晰的发展规划。一方面,持续优化面部识别算法,计划接入语音交互模块,进一步强化多模态数据分析,预计在2026年前完成系统3.0版本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三年内将覆盖至全国30个城市。项目组将联合公益组织推出低价订阅模式,并在甘肃、山东等地新建5-8个乡村特教合作点。同时,项目组已提交医保提案,积极推动系统纳入地方医保体系,争取政策支持;深化与阿里云计算等企业的合作,提升技术的可复制性,进一步降低家庭干预成本。秉持“科技有温度,干预有深度”的愿景,“消逝的面庞”项目组将持续发力,用技术为更多“星星的孩子”照亮成长之路,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