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江西南昌市:党建引领滨湖村落产业振兴

2025/04/17 12:2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万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地处赣江之滨、鄱阳湖畔,因“河多似林”而得名。曾经,这里逢雨必涝,留下了“半夜马桶漂上床,有女不嫁河林郎”的生活写照。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南昌市同期农村人均收入,贫困人口占比达10%,是南昌市“十三五”贫困村。2015年8月,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高频调度,先后派出五批驻村工作队对接帮扶该村,通过9年努力,脱贫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不足0.26万元提高到2024年2.48万元,村集体产业分红从无到有,2024年达170万元,实现华丽蝶变。

从象山镇到河林村的“致富路”

一、以加强“党建”工作为抓手,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群众要致富,全靠党支部。2015年以来,河林村党支部以创建“五好支部”与“三化六好”为抓手,在产业规划、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利益链接等产业振兴中,始终坚持全程引领和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个抓实”强党建基础。抓实制度建设,制定党支部“三重一大”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完善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推行党务村务公开。抓实队伍建设,按照“讲政治、重公道、有本领、善服务、口碑好”的要求,将年富力强、热爱党务、作风过硬的村民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中有3名退役军人,2名致富带头人,中专及以上学历3人,为带领全村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抓实能力建设,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为载体,强化理论根基,厚植为民情怀。抓实场所建设,制作党建宣传长廊,及时宣传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文件;建设“党员之家”,设立民事代办室,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激发党员群众组织认同感。

“四变引领”强党建战力。“动力”之变,河林村贫困主要原因是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动力不足,守着好水好生态不知道开发利用。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编制了《河林村“党建+”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了绿色发展思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广泛动员,通过目标引领搅动村民思想,激发求变脱困干劲,变“要我富”为“我要富”。近年来,先后有11名能人回乡创业,2名村“两委”干部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10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地利”之变,河林至象山镇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极大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面对难困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顺利将这条泥巴路建成了宽6米的四级公路,有效解决了河林、小坊等7个自然村交通不便的难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兴业”之变,过去村党支部对产业发展无兴趣、无想法、无引领,认为村民搞产业是他们自己的事。驻村工作队到村后立即作出改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从产业难定位、土地难流转、资金难筹措等问题入手,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到村调研,准确把关产业发展项目。广泛动员做思想工作,实现土地流转2000亩,帮助各类产业对接项目资金,克服资金条块管理等弊病,把资金聚集到村扶贫产业上,为企业和乡贤回村创业创造有利条件。“人和”之变,过去村里矛盾纠纷多,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补齐“精神短板”,倡导良好民风,常态化举办“三讲一评”颂党恩等系列活动,每年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座谈会和乡贤发展大会汇聚民意,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跟进”的良好氛围。如今,村里矛盾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

“三资激活”强党建引领。激活闲散荒地资源,驻村工作队将突破口选在了九房自然村20余亩荒废多年的祖坟地整治上,通过耐心做工作,最终打动村民,顺利将荒地开垦成了爱心果园,种上砂糖桔树,每年为脱贫户提供1600元收益补贴。激活闲置水体资源,村委会门前210亩水塘长期无人管理,不仅蚊虫多而且臭气熏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多方筹措资金,争取财政、乡贤、村民支持,成功将臭水塘整治成鱼塘,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让昔日的臭水塘、闲置水体变成村民的休闲景点和垂钓乐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二、以提升“造血”功能为目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为村民增产增收提供有效途径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壮大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针对土地和水源优势,提出发展生态种养殖的科技兴农、绿色兴农思路。

聚焦精准扶贫,找准“致富门”。2015年,发动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形式入股,依托资源优势建成1200余亩休闲垂钓于一体产业基地。2017年,赴外省招商引智、引技、引资,建成700亩河林生态种养殖产业园,开展有高技术含量的河蟹、龙虾和恒温辣椒、西瓜、圣女果等生态种养植。2023年,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建成2068亩果蔬种植示范产业园,产品产量与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利益链接共享机制,由基地向每户脱贫户免费提供1个标准化果蔬大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与销售服务,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南昌市政府秘书长邹晓东在河林村调研产业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唱响“河林牌”。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特有的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积极提升大美生态河林品牌效应。推进龙头企业认定工作,产业园目前已有两家企业被南昌市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品牌培育,注册水产、种植3类集体商标。河林村先后荣获了全国“一村一品”农民合作社与江西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果蔬产业基地入选南昌市科普教育基地。

推进农旅融合,做强“特色游”。坚持“大美生态,美丽休闲”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党建+合作社+农户+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突出区域特色和绿色资源优势,探索滨湖地区农旅融合发展有效路径,定期举办荷花节、丰收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市民观光促进乡村游,形成赏荷花、摘果蔬、拍抖音、品美食、购农货的“一日游”经济,每年农旅经济创收1000余万元。唱响河林荷花旅游品牌的同时,带动了农家乐发展,村里已经开设农家乐和民宿5家。

三、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充分运用科技优势,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产品质量决定未来发展,河林村不断加强大与江西农大、省农科院、省农技协等单位合作,不断提高产业园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

推进绿色果蔬种植。科学进行土壤改良,消除草种和病虫害,为果蔬生长创造健康绿色环境。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套袋技术,确保果实生长不受外界污染,新技术的投入不仅提高了果蔬产量,品质和价格也提升了,年产量已达5000余吨,产值突破3500万元,主要农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产业园形成了一条集育苗、种植、采摘、销售于一体的果蔬产业链,绿色果蔬还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推进生态水产养殖。以前水产养殖都使用饲料喂养,导致产量不高、品质欠佳、收益微薄。村里摒弃这种粗放型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养殖400亩。选取螃蟹、甲鱼、黄丫头等品种进行套养,搭建池塘生态循环,活化池塘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用手机就能在千里之外对水产品生长情况进行监测、智能化控制、遥控投料等,实现从传统养殖到数字化养殖的转变。环境变好之后,基地还发展起了垂钓休闲,亩产产值由0.5万元上升至4万元。

推进数字精细管理。搭建各类钢架日光温室79.9万平方米,装配式钢架温室还配备了生物生长动态监测设备,技术员可在屏幕端查看大棚的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进行预警分析、调控,让种植更精准、生产更高效。配备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设备,广泛应用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用水效率提高50%以上,农药与化肥使用量相对减少30%和20%。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人工操作和管理成本。

河林村村貌

如今的河林村环境好了,产业兴了,人气旺了,村民富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和标杆,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殊荣。(邓全生 江西省南昌市委组织部,汪美宁 江西省南昌市政府办公室,江发挥 江西省南昌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