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文化活力绽放
2025/02/19 12:0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6万
在公主岭市,非遗传承正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从精美的老怀德满族剪纸、关东年画到香气四溢的怀德酒,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近年来,公主岭市积极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公主岭市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八大门类。截至目前,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省级非遗项目2个,长春非遗项目2项。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中,老怀德满族剪纸和高粱杆儿哨等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
在公主岭市,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众多“守”艺人,如姚艳露(艺名冰彩),她是姚氏纸雕的传承人。姚艳露的作品融合了多种技法,如雕、剪、刮、撕、折等,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她的原创无字纸艺故事书《面具》广受好评,荣获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遗展创意奖;冰雪双面纸雕灯也入选了共青团中央新兴经济领域青年助力新经济大展。
姚艳露回忆道:“儿时,父亲便告诉我,姚氏纸雕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后被奶奶传承,这是一项家族技艺。” 长大后,尽管在北京从事美术行业且薪酬可观,但她感到缺乏创意和灵感。一次梦境让她决定回乡钻研纸雕技艺。她创作的正倒画《神羽·回到山林》表达了她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在传承家族技艺的基础上,姚艳露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她希望通过纸雕艺术连接美好的人和事,让更多人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2019年起,公主岭市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市级“熏样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立荣在长春美术学院、吉林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等院校传承熏样剪纸教学,填补了公主岭市非遗走进大学和老年大学传承的空白。2024年,省、市级非遗项目参加非遗活动和文艺活动共50多次,获得奖励证书十余项,培训次数约1300多课节次,培训人次约上万人次,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的影响力。目前,公主岭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37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长春市传承人1人。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有传承人的坚守,也离不开市场积极参与。“德行天下公主岭”系列文创产品,包括“聚兴泉”白酒酿造技艺、“老怀德满族剪纸”挂钱、窗花系列、“熏样剪纸”团扇、书签实热生肖系列以及“龙须茶”制作技艺系列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非遗的内涵,也为当地创造了上百个长期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手工艺爱好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产品销售至多个省市和国家。
2024年,非遗核心经营总营业额达1千多万元,其中“聚兴泉”白酒销售额约五百万,“龙须茶”制作技艺营业额约500万,庞氏满族油茶约30万等,非遗项目逐渐成为创收的重要行业,展现出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和活力。
公主岭市建立了47个非遗项目的纸质版、电子版档案,以及非遗活动照片和影视资料,记录了每个项目的发展过程。公主岭市文化馆制作了约50部非遗项目宣传片。非遗展厅向社会群众展示了项目简介和作品实物约500件,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为该市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未来,公主岭市将重点以“线上、线下联动”“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方式,展示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果。通过老怀德满族剪纸、艾灸制作技艺、庞氏满族油茶技艺等非遗项目体验,增加群众参与性和活动趣味性,通过非遗进景区来弘扬中华民族传承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旅游景区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通过游客亲身体验非遗项目,提升“文化+旅游+非遗”的效益,并极大地展示“德行天下公主岭”和公主岭市文旅事业的繁荣开展,进一步凸显了非遗助推经济的重要性。(伊少军 伊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