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新时代“六尺巷”里天地宽
2024/08/14 09:56 来源:中国社区报 阅读:1.8万
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六尺巷调解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广泛推广,形成六尺巷特色调解品牌。经过多年实践,培树了“三孝”“朴风”“乡贤”调解法等“六尺巷调解法”系列子品牌。
如今,行走在桐城大街小巷,袅袅黄梅曲,汩汩龙眠河,屋舍俨然、民风淳朴,构成了一幅悠然和谐、宜居宜业的动人画卷。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六尺巷调解法”该如何适应新形势,高质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2021年8月,桐城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报告》,紧密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将六尺巷中“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六事六前”治理方法(党建领事,前沿筑牢阵地;礼让和事,前端预防隐患;村民说事,前线全程商议;多元解事,前站联动调处;网格管事,前置贴心服务;群力防事,前哨精准预警),构建源头治理、多方共治、和谐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安徽样本、基层治理的善治品牌。
“这几年一到除夕就停电,夏季用电高峰时更别提了,非常闹心。现在总算彻底解决了,感谢翻身社区为民办实事。”桐城市文昌街道翻身社区七里香溪小区居民邱文明说。
七里香溪小区二期有420户居民五年来一直使用临时电,居民深受“动不动就停电”的困扰。时间一长,不少居民用拒绝缴电费表示抗议,业主与物业、开发商之间的关系紧张。
2022年3月,翻身社区依托“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设立“睦邻会客厅”,形成社区事务综合调处机制。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叶鲜和网格员张红多次深入居民小区,在“睦邻会客厅”里,邀请开发商、物业和群众代表开诚布公地互动交流,推动开发商履行义务的同时发动社区党员带头缴纳所欠电费,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经过一周时间的努力,入户智能电表安装完工,电力顺利移交,居民用上了国网电,拖欠的28万元电费全部收齐交到了物业账户。“睦邻会客厅”促成了开发商、物业和业主第一次亲切“握手”。
“除了临时电问题外,我们还收集到小区没有大门、单元门门禁缺失、路面未硬化等10余条意见。‘睦邻会客厅’坚持居民需求在‘会客厅’解决,为民服务在‘会客厅’开展,矛盾纠纷在‘会客厅’化解,结果成效在‘会客厅’体现。”叶鲜说,翻身社区已设立三个“会客厅”,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融洽了各方关系,已有两个大型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效果显著,已成功打造一个红色物业品牌,社区内无物业小区由红色物业代管。
2024年7月17日,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乔丽娟在朋友圈里更新了“小楼长”们开展志愿服务的动态。
“社区在党建统‘网’,划分4个全科网格的基础上,选出了245名9-13岁的孩子担任‘小楼长’,通过孩子们跑街串户,把社区和居民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乔丽娟说,西苑社区辖区内有居民小区29个,社区居民2218户、7270余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21%。“必须发动居民自治,社区才能实现和谐。”乔丽娟介绍,社区根据人口特点,结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施“四微工作法”,即激活微网格、共建微联盟、做实微服务、探索微信用,服务“一老一幼”。社区还创新推出了“周五夜读”“零工驿站”“暑期公益自习室”等多项为民服务品牌,深受居民好评。居民们自发加入志愿服务队,开展各项活动,礼让和谐的良好民风愈发浓厚。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党建领事法、礼让和事法、村民说事法、多元解事法、网格管事法、群力防事法”为基本内容的基层善治品牌。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传统礼让故事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形成了六步调解工作法。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运用调解方法,情理法并用,以调解促和解,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拉近了党群关系,从源头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安徽模式。
“六尺巷”文化中的解纷理念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核心在于“和为贵”的理念,强调在矛盾解决中以和为贵,通过礼让与妥协达到双赢的局面。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古代先贤的智慧,也为现代纠纷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层治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三个方面。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中“谦和礼让、和为贵”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将这一精神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治理品牌;在基层治理创新上,打破了传统的接访和调解方式,形成了“源头治理、多方共治、和谐共享”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在社会矛盾化解上,通过多元联动汇聚调解合力,显著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